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(观点)

发布人: 刘洋   发布时间: 2018-03-23    浏览次数: 15

    采访期间,听到最多的感慨是:如果不是习近平主席力倡力推,不可能有中共六大会址的生机焕发。

  确实如此。

90年前,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,来自中国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,冲破重重险阻,不远万里会聚莫斯科,召开了中共六大。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,对中国革命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。

  然而,岁月侵蚀下,饱经沧桑的会址建筑年久失修,成了残垣断壁。

  首次正式提出修建中共六大会址纪念馆的,正是习近平。20103月,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他在访问俄罗斯时,向时任总理普京提出保护六大会址的设想,得到后者热情回应。20133月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,专门出席了中共六大纪念馆建馆启动仪式——六大会址保护在他心中分量之重,由此可见。

  回望2012年深秋的北京,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体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《复兴之路》展览,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,向13亿中国人民勾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;犹记2017年深秋的上海,党的十九大刚闭幕,习近平就率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齐聚中共一大会址,面对党旗,高举右手,逐字逐句重温入党誓词。“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”“一个政党,如一个人一样,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,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”……品读总书记的这些事这些话,审视中共六大会址的修复,从中感悟到的恰是一位大国大党领袖对党史的铭记、对先辈的缅怀、对初心的执着。

  地处异国他乡,中共六大会址的修复,实为不易。如果不是中共领导人对党史教育的高度重视,如果没有中俄双方对历史事件的相互尊重和深厚友谊,如果没有两国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密切携手,简直不可思议。

  从这个角度说,俄方支持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开放、成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的分部,也表达了他们希望通过保护历史遗产来巩固和增进两国传统友谊、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共识,体现了他们对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愿。

  欣喜的是,如今,“元首共识”正化作“民间行动”,“政治意愿”成为“民众心声”,“传统友谊”演绎“时代篇章”。

  当来自国内的许多老党员、老干部参观结束时,不禁用“热血沸腾”形容内心感受,用“不忘初心”表达理想信念;当不少驻俄的中方机构、中资企业人员及留学生来到这里,触摸历史,感叹中国成就的来之不易时,我们看到:红色资源正跨越时空,红色基因正得以赓续。当俄罗斯本地居民在留言簿上写道:“没想到中共六大是在我们这里召开的,这也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,我们感到自豪”;当“红色旅游”为五一村带来道路的改善、人气的上升,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走进当地时,我们更看到:中俄友谊的种子,正在普通人心中播撒,生根发芽。

  “中共六大会址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旧址,也是中俄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重要象征。”这处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,这方党史教育的海外基地,这座中俄人文交流的传播桥梁,正通过新时代的传承,变成更多行动,书写更新篇章。

(本文转载自网络)

(编辑:焦同洋)

 

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】  【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】 
Top